Skip to main content
此文章希望能幫助家長、老師避免常見的雙語教育的迷思,好幫助孩子在成為雙語或多國語言人才路上能走得更加順利,並幫助孩子將英文學得又快又好。

迷思一:讓孩子花愈多時間沉浸在全英語讀寫教育,孩子能越快學會英語閱讀。

真實情況/ 學術建議母語學得好,英文也才能學得更好。Klingner教授(2014)指出紮實學好母語比全美語教學環境對孩子學英語更有幫助,研究發現學好母語可以提高孩子的英語學習表現12-15%,此外,有接受母語讀寫教育的孩子除了英文學得比沒受母語讀寫教育的孩子更好,他們的英語閱讀力也更高。
教學應用:全英語教學和互動雖然重要,但其無法提供英語非母語的學生(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最理想的教學支持,因英語學習者無法完全理解老師,而無法全然投入課程,和激發學習潛能。學習過母語讀寫的孩子能將在母語學的讀寫技巧轉換於學英語上,所以想學好英文,孩子的母語教育是很重要的,不能忽略。全美語教育想對孩子的英語力有助益的前提是,孩子需能理解教學中的英語輸入(input),因此老師要將要教的英文概念融入在情境之中,給予學生些背景知識,提供圖片、情境線索。

迷思二:為了讓孩子英語學更快,父母和照顧孩子的家人應在家裡只講英文。

真實情況/ 學術建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和關鍵是:學好母語對孩子學好第二外語有極大幫助的。父母和照顧孩子的家人可以和孩子講母語,並一起做些提升母語讀寫能力的活動,如:講故事、讀書給孩子聽、一起列清單、討論電視節目、新聞、電影內容,這些母語口說和理解力都能轉移到學英文上。若父母無法流利或順暢用第二外語(此以英文為例)表達自己的想法,卻硬和孩子說英文,對孩子學英文是沒有幫助的

迷思三:雙語(bilingualism)意指能講兩種語言,且兩語言皆一樣流利和精通。

真實情況/ 學術建議:既使是「同時雙語兒童」(simultaneous bilingual children),其出生時就同時學兩種語言,兩語言的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其一語言會變成「主要語言/優勢語言 」(dominant language),另一語言會成為「非主要語言/弱勢語言」(nondominant language)。主要/優勢(dominance)是指兩語言能力的相對程度,非主要語言/弱勢語言並非指孩子學不好第二語言。語言的優勢性和接受語言輸入(input)有很強的關聯,很難讓兩語言的語言輸入量一樣,所以接收到越多語言輸入,該語言才會變成為主要語言/優勢語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其一語言的輸入少於25%,兒童之後無法流利的說該語言。若語言輸入過少,雙語中的非主要語言/弱勢語言就會變成被動語言(passive language),即孩子無法能再隨心自在流利地講那語言,只能多多少少聽懂那語言。若語言輸入量仍持續沒有增加,孩子該語言的能力會更下降,甚至聽不懂該語言了。
文獻
Klingner, J. (2014). Chapter 5: What are some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ELLs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In J. Klingne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pp. 47-60.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原文出處
English with Ping Facebook
原文標題
雙語教育的三大迷思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