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atricia Kuhl 教授以研究嬰幼兒學習第二外語的腦造影研究聞名,她是科學界第一位使用腦磁波儀(MEG)研究嬰兒在學習語言時的大腦活動,本文整理其研究重點外,並分享她在嬰幼兒學習第二外語研究上的三大重要發現,更多資訊請見Patricia Kuhl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manHajN8
  • 0-7歲是學習新語言語音的關鍵期
  • 一歲是分辨任何語言的語音關鍵期
  • 社交互動是嬰幼兒學會第二外語的關鍵

Patricia Kuhl 教授以腦磁波儀(MEG)研究嬰兒在學習語言時的大腦活動

1.) 0-7歲是學習新語言語音的關鍵期

Johnson and Newport 發表學習新語言的年齡關鍵期後,世界各地許多實驗室論證語言學習年齡關鍵期的概念,Patricia Kuhl 教授同意此觀點之外,她也認為學習新語言的關鍵年齡在0-7歲,過了青春期後,學習新語言的能力表現會大幅下降 (圖一),但她也強調並不是指過了青春期,人就無法再學第二外語,而是過了青春期後,大腦的學習機制會改變,無法再像0-7歲的幼兒能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只要在該新語言的環境中,接受大量新語言的輸入,不需老師或家長清楚解釋語言規則,就能學會該新語言,如我在美國公立小學教書時,雖我未向學生解釋過文法規則,只是讓學生大量接觸英文,6歲的學生在半年後,從一句英文都不會講,變成能流利的說英文。反過來,過了青春期後,人變成需要外顯學習(explicit learning),及需要清楚的語言規則說明或教學才能學會該新語言。

圖一、年齡與語言學習表現的關係圖

2.) 一歲是分辨任何語言的語音關鍵期

健康的嬰兒在12個月大以前都有能力去分辨所有語言的語音,但過了一歲後,嬰兒就會變得很成人一樣,只能分辨出自己母語裡的語音,無法聽出別的語言裏的語音的差異。Patricia Kuhl 教授做了實驗,並發現美國寶寶在6-8個月大時,雖他們沒學過中文,但美國寶寶卻和台灣寶寶有對中文一樣好的分辨能力,但在10-12個月大時,台灣寶寶中文語音的區辨能力越來越好,但美國寶寶卻表現的越來越差 (圖二)。因此她讓10.5月大的美國寶寶上了12堂中文課(ㄧ位台灣人講中文故事給他們聽),在這之後,美國寶寶除了對中文語音的區辨能力沒有喪失外,他們也變得和同年紀的台灣寶寶有一樣好的中文語音區辨能力。
這個驚人的結果顯示嬰兒只要在語音學習的關鍵期內,他們聽到的是什麽語言,他們都能吸收,並且不會失去對新語言語音的區辨力。Patricia Kuhl 教授因此認為這兩個月是嬰兒發展語音能力的關鍵期,嬰兒在聼的時候,他們的大腦會統計所聽到的語言,嬰兒會並吸收語言語音的統計分佈,進而改變他們的腦。雙語寶寶即是保留兩套語言的統計資料,並且在隨著對話的對象不同,而換成不同的統計。

圖二

3.) 社交互動是嬰幼兒學會第二外語的關鍵。

Patricia Kuhl 教授另一重大發現是寶寶必須與真人互動上課,他們的第二外語的能力才能提高。換言之,真人的出現是語言學習的關鍵要素。Patricia Kuhl教授測試了另一組嬰兒,他們也是聼了12堂的中文 ,雖是聽一模一樣的內容,但是透過電視看到人(視覺組),另外還有一組嬰兒同樣是由電視聼中文,但是螢幕上出現的是泰迪熊。Patricia Kuhl教授發現只有真人出現,並和真人互動到的美國寶寶,他們的中文才有進步,另外兩組,雖然學了一樣的內容,中文能力卻完全沒有進步(圖三),即嬰兒只當有會真人出現在他們面前和他們講話,他們的大腦才會對真人的聲音作統計, 嬰兒做語音統計的時候, 則是由社交的大腦來控制。

圖三
原文出處
English with Ping Facebook
原文標題
第二外語的學習關鍵期

Leave a Reply